查看原文
其他

小程故事 | 英语+“无限可能”,他一步步走稳“加法”人生

聆听的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3-03-25

编者按: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,必须坚定人才培养自信,造就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,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。哈工程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,涌现一批心怀国之大者,矢志服务国家需求,立大志、明大德的优秀青年教师。小程故事专栏选取了这些教师中的典型代表,讲述他们的成才故事、成长路线、成功经验,以激励引导更多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为一流领军人才。


人物简介 /Profile/

朱戈勋,男,英语笔译专业硕士,讲师,外国语学院翻译硕士专业学位(Maste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,简称MTI)中心副主任,翻译研究中心秘书。曾任中国外文局翻译专业资格考试阅卷专家,英语专业八级考试阅卷专家;北京冬奥会单板自由式项目国内技术官员,国际雪联自由式滑雪及单板滑雪世界杯赛事裁判。主持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校级项目2项,主持参与校级及以上教学改革项目2项。


2011年本科就读于哈尔滨师范大学英语教育专业,2014年至2015年担任哈师大西语学生MOOC学院(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)讲师。2015年6月被保送到哈尔滨工程大学外语系英语笔译专业攻读硕士学位。2017年毕业后留校任教。

难忘的2017年夏天,我从哈尔滨工程大学英语笔译专业毕业留校,成为了一名高校教师。此前,我婉拒了省重点中学、民营百强企业抛出橄榄枝,同样也尝试过国考,经历了两轮司局级面试后与某部委擦肩,最终是我的校外导师田小川老师帮我下定决心留校任教,从当初的懵懵懂懂,到现在的真真切切,我理解了田老师对我说的“成为教师做人做事更纯粹,这样人生的路才会走的踏实”这句话的真切含义。


1

英语+工科专业课——

文科老师自学“造船”的日子

2017年6月办理完入职手续后,教研部主任杨秀娟老师告诉我,从下学期开始要给英语专业的学生上《船舶与海洋英语》这门课,同时强调了这门课的重要性,让我好好准备。“应该就是英语阅读和翻译,没啥大事儿”,我没有丝毫犹豫便欣然同意了。

我是从开学前两周正式开始备课的,然而很快我就发现之前草率了。“翼面、粘度系数、雷诺数”等晦涩难懂概念以及复杂公式让我这个如假包换的文科生晕头转向。备课剩下的时间不多了,怎么办?不想“以己昏昏使人昭昭”,就必须“以己昭昭使人昭昭”。


于是2017年8月整个下半月我就穿梭在41号楼、图书馆、船舶楼、动力楼之间,一边在图书馆与《船舶原理》等教材“硬磕”,一边通过各种途径“偶遇”船舶及动力学院的老师或博士生朋友,认真向他们请教。


真心感谢王立松、张以恒等给予我指导帮助的老师和朋友,不厌其烦地帮我这个“船舶小白”解疑释惑。那段时间,我几乎是41号楼最晚离开的人,午夜的校园让人印象十分深刻——皎洁的月光把墨绿的军工操场映衬得是那样深沉,仿佛在默默地同我一起消化着白天的喧嚣和烦躁。

记得一天夜里,我备课到 “船用螺旋桨”这一节,书上只有一张非常抽象的原理图,第一感觉有点像“电风扇”。在一一对应上了叶盆、叶背等基本结构后,又逐一了解了轴向速度、转速、桨叶角、螺距等参数。


其实到这一步,讲课就没有问题了,但在“老师要有一桶水”的驱使下,我被“为什么叶盆叫压力面,而叶背叫吸力面”、“螺距对船舶推进有什么影响”这些问题带进了死胡同,于是,我的朋友动力学院博士生王立松大半夜被我的电话吵醒,耐着性子用了两个多小时帮我讲解了这些知识,随后劝我说:“你是教英语的,没必要把专业研究这么深。”我想着我深入了解些,讲起课来能更自如些。

这门课现在我已经教完第五轮,基本做到了收放自如。学生课堂反映和课程满意度均比较好,普遍反映“小朱老师讲的很专业,很细致。”学院督导郑玉荣老师听完课后,对我感叹道:“真不容易呀!”


其实在我看来,给外国语学院的学生讲好《船舶与海洋英语》这门课,既能保证科技英语“语言教学根本”,又能做到获取专业知识的“原汁原味儿”,既能增强英语专业的特色,又能凸显对其他学科的支撑作用,这也许就是交叉融合的魅力吧!

2

英语+装备技术——

“我们正在全力翻译的也许是一本阅读量最少的图书”

2016年5月我还是研究生的时候,担任实习项目的学生负责人,协助老师组织翻译一部国外潜水技术手册。2017年任教后,我担任了MTI中心学科助理,协助毛延生老师推进英语笔译研究生的实习翻译和毕业翻译工作。


先后组织了2016-2019级英语笔译研究生翻译航母技术、海军装备、战术报告等材料。这些材料专业性很强,可借鉴参考的范本极少,很多书籍都是首次翻译,体量又相当大,其工作难度可想而知。


作为一般译者从职业要求来讲,为了弄清楚一个词的准确含义,花费十几个小时,甚至一两天的时间也是常事儿。而对于我们这些和装备技术打交道的译者来说,在翻译精度上要更高,时间投入上要更大,更需要“一词一句”的打磨与推敲,“一点一滴”的积累和沉淀,才能保证翻译质量,才能做到精准无差错。

截至目前,我们累计完成了逾300万字装备技术相关的翻译工作。我常开玩笑说,这300万字练就我们的“铁齿铜牙”,再难啃的硬骨头我们都不怕。


正是这段练“铁齿铜牙”的日子,让我对翻译工作有了新的思考——假如我们误译一个词,就可能代表着一条错误操作指令,而按照这条指令进行作业,轻则器械损毁,重则性命攸关,甚至影响双方态势,从这个角度来说,“翻译=安全=责任=荣耀”。


记得在在一次翻译任务完成后,我和校外导师田小川老师一边整理资料,一边聊天。她无意中说:“小朱,你知道吗,我们今天做的工作,很可能是在很久以后才被需要,而且真正能阅读到的人会很少”。她说完后,我们都没再说话,我想沉默中我们都懂得这份责任和荣耀。

在前辈同事们的支持下,我作为主持人申报了2项校级科研项目并结题,2本与航母运维相关的图书得以出版。


可以说,当英语翻译遇到装备技术,它就不再是单纯的语言转换,也不仅代表着学术成果,更是一种“为船、为海、为国防”的理念的传承和担当。作为一名外语教师,只有将当自身的成长同船舶、海洋、国防乃至国家战略需要联系在一起的时候,才能更好理解我们存在的意义,更好发挥自身的价值。

3

英语+多媒体课件——

“我都不好意思在您的课堂上睡觉”

在本科学习期间,我加入了哈师大“西语学生MOOC学院”首届讲师团,这是全国首例由学生主导MOOC项目团队,被纳入省大学生创新培训团队项目。其运行本质上是我们以MOOC形式讲解大学生视角下的东西方文化,选题涉及哲学、音乐、服饰、饮食等诸多方面。学生讲师的任务不仅是讲课,还要分别负责脚本写作、道具场务、视频编辑、网络宣传等任务。

从那时开始,我便主攻多媒体课件制作,这个自学过程很“磨人”。为了达到最佳效果,从图文布局到色彩搭配,再到声像配合和场景切换都要不断地去推敲、一步一步去学习尝试。


就这样边学边练、作品也越来越炫酷,我也逐步成为团队课件制作的“台柱子”。读研期间,有企业专门找到我为其制作专业推介和活动宣传PPT,让我赚到了“外快”。

成为英语教师后,我就思考如何把自己这门“手艺”应用到教学当中。就像说相声讲究“说学逗唱”一样,学英语无外乎“听说读写”。如果能让“传统内敛”的英语课程更高格、更吸睛,让学生跟上节奏别跑偏,把你要表达的东西有效传递给学生,教学就成功了一大半,剩下的就靠教学反思与不断磨练了。


所以一份有特点、但不一定多华丽的多媒体课件便成了我课堂上的“硬核武器”。还记得第一次上《基础英语》课,当我打开精心设计的课件时,学生们惊呼“哇哦”!后来有学生告诉我“当时想睡觉都不好意思睡了,真怕破坏了当时的氛围”。


随后在学生准备课前presentation的过程中,除了帮助学生设计选题、整理思路外,我还指导大家如何制作演讲PPT。靠着这份“独门秘籍”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对课程的兴趣,也收获了大家对我本人的认可——课件有问题就找“PPT小王子”

其实,我们每个老师对多媒体课件都不陌生,关键在于它能否与我们想要表达的东西有机结合在一起。


从我的经历来看,一份合适的多媒体课件能让课堂更加生动多彩,让学生们课上更加活跃。也有助于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到老师认真的态度,让学生不好意思“糊弄”。还可以拉进与学生的距离,帮助他们提高学习兴趣和“get”新技能。

4

英语+体育——

“喷壶”打开的世界

2022北京冬奥会中,我有幸担任张家口崇礼云顶滑雪公园单板滑雪及自由式滑雪U型场地技巧的发令员,协助管理起点区设施、召集运动员。


至今还有人会问起我为什么选择这项工作,提前两年参加专业培训,在全国范围内层层选拔考试,从1月到2月整个春节都是在赛区度过的,工作结束后集中隔离14天+7天……发令员所处位置就在风口上,常常是一站就是6个小时,还经常被拉去做体力活……说实话之前根本没有很认真的想过这个问题。

现在想想主要是两方面的考虑,一是这是一份难得的经历,是我们学科专业显示度和水平都比较高的社会服务项目,能够参与进来真的很值得骄傲。更重要的是,参与奥运赛事对于我们翻译专业的教师而言是一次极其难得的实战,它让我对语言服务和翻译实践的认知更加生动且深刻。


通过与美、英、澳及韩国、保加利亚、意大利等不同母语国家的技术人员和选手进行交流,能够真切感受他们的发音和方言,了解他们的工作思维和表达习惯。

记得一次在给U型场地画线时,对于如何用专业术语来翻译一个类似喷洒农药用的背负式“喷壶”,真心把我给憋住了。而现场的意大利技术官员直接使用了“backpack”(背包)这个词,很好的解决了这个“术语难题”。


我当时突然有种眼前一亮、茅塞顿开的感觉,是长期的科技英语笔译导致了思维受限,这次经历对于指导学生实践和学术研究都打开了新的思路。奥运赛场上类似的见闻和感受还有很多,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也会毫不保留的分享给学生,让更多的年轻人爱上英语翻译、爱上体育运动。

出征北京2022冬奥会前夕,我接到了“小程故事”思政教育创新工作室的访谈邀请,作为一名资深“程粉”着实兴奋了好几天。


回顾4年多的工作经历,感觉自己和外语学院的其他老师一样,就是在不断的做“加法”,不断拓展自己知识和能力的边界,努力让自己能把活儿干好。如今,学校正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,需要我们更多的“小程”更加积极主动的去交叉、去融合,在更好支撑我们学校、学院高质量发展中,找准位置、找到感觉,真正成为一名“英语plus”和“英语pro”。


小程故事 | 

一个“青椒”成长路上的“打怪升级”

小程故事│是速滑冠军,也是直博学霸

她从起点落后到赢得漂亮!

小程故事 | 从被拒到成为校学生会副主席、支教保研

她在选择中成长

小程故事 | 两次留级

网瘾少年涅槃重生高分考取研究生


    哈尔滨工程大学    

—  heu19530901  —


统筹 | 于欣欣

来源 |  小程故事工作室

音频处理 | 雒婧璠

音频统筹 | 李颖超

朗读 | 李孝龙

排版 | 方旖旎

编辑、责编 | 霍萍

审核 | 吕冬诗 金声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